0501獲刊文章_報紙2      

第二篇以臨床心理師身份投稿的文章出爐了,

這次投稿選擇了自由時報,獲刊在生活版,

週日的生活版看來有醫藥健康專題,雖然被放在「影視藝文」這一疊裡,但仍算是很用心的版面唷!

連結在此,全文如後,歡迎分享和指教:)

http://news.ltn.com.tw/news/life/paper/985038

 

------ 以下全文係經報刊編輯刪修 ------

by 臨床心理師 駱郁芬(planecookie)

媽媽帶著讀小學一年級的小新(化名)到評估室,對於老師因為孩子上課不專心建議就醫一事,有些抱怨,看完醫師後得知還要排時間做「心理評估」更是覺得麻煩極了!十分納悶為何要花兩、三個小時做心理評估?
心理評估的正確名稱叫做「心理衡鑑」,指的是臨床心理師透過「專業技巧」或「評估工具」,蒐集必要訊息,以回應評估目的。
「專業技巧」包含晤談和行為觀察,「評估工具」則是量表或標準化測驗。
醫師轉介給臨床心理師做評估的目的,可能是為了鑑別是或不是某個疾病、想了解孩子的情緒表現、人際互動特質、智力程度等特定面向、為了申請醫療或教育資源等,或是以上兼具。
兒童心理評估會從與家長和孩子的會談開始,內容經常從出生狀況、發展狀況,到家庭環境、照顧模式、學校適應、人際互動、興趣或個性等。
然後臨床心理師會直接與孩子互動,期間可能視需要使用「評估工具」來獲得更多訊息,例如:智力測驗、注意力測驗等,同時也可能請家長填寫量表。
整個評估的過程中,心理師都「觀察」,設法找出各種線索,釐清問題。
以小新的例子而言,臨床心理師要判斷小新是不是有注意力問題,就會看他是否有睡眠不足、運動太少、營養不良、視力或聽力問題、旁邊同學干擾、情緒方面的困擾、智力或學習能力的困擾等,一一了解後才能判斷。

 

提供師長了解孩子特質
下次若遇到醫師安排孩子接受心理評估,可別以為只是去寫寫量表罷了,事後請一定要向醫院申請「心理評估報告」,因為裡面動輒上千字的內容都是臨床心理師的心血結晶,對於老師或家長想了解孩子的能力、特質,或問題的成因,將有莫大的幫助。(作者為新光醫院精神科臨床心理師)

 

 

arrow
arrow

    小飛機餅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